大约6000年前,在稻作文明高度发展的支持下,大溪文化的居民已经在澧阳平原建立了城头山古城。这座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上海的股票配资,比北方最早的古城——河南郑州西山古城早了约700年,后者约建于5300年前。
城头山古城位于洞庭湖西北岸的澄阳平原,这个地区呈喇叭形,东起洞庭湖,西至今天的石门县,涵盖了石门、临澄、澄县、津市等地,东西长约100公里,南北最宽处50公里。澄水的两大支流——浑水和澹水,分别从西北向东南流和从北向南流,最终汇入澄水。
城头山遗址所在的徐家岗地势起伏,西北至东南呈倾斜状。在南端,地面突然升高,形成了一个约1米高的小土丘,这就是著名的城头山古城址。古城三面被广阔的平原环绕,西侧则是澹水河支流,澹水河自北向南流过,绕城址东门流向东,再汇入澹水河。
这座古城的设计呈略为圆形,外圆直径约325米,内径介于314到324米之间,总面积达18.7万平方米,城内大约8万平方米。城内设有四个大门,分别位于东南西北,门的布局合理,南门是陆上通道,北门连通护城河,东门则为船埠,西门则是一块开阔地带。城墙由护城河、夯土城墙、道路、房址、陶窑、祭台等构成,许多遗址包括祭坑、祭坛、建筑基址、墓葬区和陶器区等,保存完好,远离几里地外都能看见这座古城的风貌。
展开剩余71%城头山的城址建在大溪文化的汤家岗文化层之上,并在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,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修建。第一次修建大约发生在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,那时的城墙直接建立在原生土面上,呈丘状,墙基宽11米,墙体最厚处为1.5米。第二次修建发生在5800年前,这次城墙增加了高度,并填塞了部分大溪文化时期的壕沟。第三次修建大约在53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早期,城墙扩展并增设了60米宽的护城河。最后一次修建发生在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中期,城墙被进一步加固,扩宽了东侧,并与之前的壕沟重合。
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墙由简单的堆土构建,到了第二期,使用了夯土技术,墙体还加设了栅栏防御。南门部分发现了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和防护设施,壕沟中还发现了用于过桥的木构件。这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社会,居民已经拥有高度的水稻种植和动物饲养技术。
城墙外有护城河,水源来自南边的澹水河,是自然和人工水道结合的成果,功能上集供水、护城和航运于一体。城内的中心区域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,其中有较大规模的建筑,面积达到63平方米。这些建筑的具体功能存在不同的看法,有的认为是礼仪性建筑,有的认为是首领住所。
此外,城墙外坡还发现了一座浅坑墓,墓主被发现时呈捆绑状,尸体头部伸出坑外,推测为大溪文化早期的奠基祭祀活动中的人祭遗址。城址内还发现了大溪文化时期的墓葬,这些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内部的等级分化,甚至出现了身份较低的战俘或奴隶的殉葬现象。
东部的祭台遗址也被发掘出来,呈现出三座圆形祭坛,周围分布着祭坑和象征性的大砾石,推测这些祭台在祭祖、祭天的同时,可能也用于祭祀已故的首领。
城址附近的考古发现非常丰富,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稻田遗址和灌溉设施,这些标本表明,大溪文化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。城头山遗址周围20公里范围内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的考古遗址,这些发现表明城头山不仅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基础,而且是该地区文明的中心。
如果我们追溯城头山古城的历史上海的股票配资,它在大约2000年间没有间断地使用过,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使用最久的城市之一。这座古城的兴起,可能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动荡和安全防御需求密切相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